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评估初中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理科综合命题的指导思想:坚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新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利于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高中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整体提高。
	
	  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理科综合(物理、化学)考试,全省统一命题制卷,统一考试。考试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答。总分为120分,其中物理部分55分,化学部分35分,综合部分3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分为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分值比例约为4:6。入选的试题主要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题目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试题难度:指试题的难易程度,可以指一个题目,也可以指部分题目的难度,还可以指整套试题的难度。难度一般用通过率P表示,P=X/W,X表示该题目全部(或抽样)考生得分的平均值,W表示该题目满分值。P值越大,难度越低;P值越小,难度越高。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P值在0.7以上的题为容易题,P值在0.4~0.7之间的题为中等难度题,P值在0.4以下的为难题,整套试卷中这三种试题分值之比约为3:5:2。整套试题的难度为0.65左右。
	
	  为了便于考查,我们将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内容按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属于了解和经历水平,包括《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体验、感受等描述。
	
	  B:属于理解、模仿、反应水平,包括《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初步学习、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等描述。
	
	  C:属于应用、独立操作、领悟水平,包括《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初步学会、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等描述
| 
						主题 | 
						考试内容 | 
						要求 | |
| 
						科学探究 |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 
						1.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 
						B | 
| 
						2.依据所给资料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 
						C | ||
| 
						3.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并能指出猜想的依据 | 
						C | ||
| 
						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 | 
						C | ||
| 
						5.能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 
						C | ||
| 
						6.能评价化学实验方案 | 
						C | ||
| 
						7.能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合理的结论 | 
						C | ||
| 
						8.能用书面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 
						C | ||
| 
						9.反思探究过程,评价探究结果 | 
						C | ||
|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 
						1.能识别常见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酒精灯、集气瓶、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玻璃棒、量筒、水槽、蒸发皿、胶头滴管(滴瓶)、药匙、燃烧匙、试管夹、铁架台(含铁夹、铁圈)和托盘天平等 | 
						B | |
| 
						2.基本操作:(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2)会使用和连接简单仪器(3)会给物质加热(4)会检查装置气密性 | 
						C | ||
| 
						3.能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 
						B | ||
|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C | ||
| 
						5.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 
						C | ||
| 
						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 
						B | ||
| 
						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 
						B | ||
| 
						8.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1)会检验氧气、二氧化碳(2)会检验碳酸盐、铵盐(3)会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 | 
						C | ||
| 
						完成基础学生实验 |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 
						C | |
|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 
						C | ||
|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 
						C | ||
|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 
						C | ||
| 
						5.燃烧的条件 | 
						C | ||
|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 
						C | ||
|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 
						C | ||
| 
						8.酸、碱的化学性质 | |||
| 
						主题 | 
						考试内容 | 
						要求 | |
| 
						身边的化学物质 | 
						地球周围的空气 | 
						1.空气:(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 
						A 
						B | 
| 
						2.氧气:(1)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 
						A | ||
| 
						(2)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 
						C | ||
| 
						(3)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 
						B | ||
|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 
						B | ||
| 
						3.二氧化碳:(1)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 
						C 
						B 
						B | ||
| 
						4.了解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 
						B | ||
| 
						水与常见的溶液 | 
						1.水:(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3)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4)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 
						B 
						A 
						B 
						B | |
| 
						2.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 
						(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5)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 
						B 
						A 
						A 
						A 
						B | ||
| 
						3.饱和溶液:(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4)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了解结晶现象 | 
						B 
						B 
						B 
						C 
						B | ||
| 
						4.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 
						C | ||
| 
						金属与金属矿物质 |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 | 
						B | |
| 
						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B | ||
| 
						3.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 
						B | ||
| 
						4.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 
						B | ||
| 
						5.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 | 
						A | ||
| 
						6.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 
						A | ||
| 
						7.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 | 
						A | ||
| 
						8.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 
						A | ||
| 
						9.了解碳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 
						B | ||
| 
						10.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 
						B | ||
|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 
						B | |
|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 
						C | ||
| 
						3.了解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 
						B | ||
| 
						4.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A | ||
|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 
						B | ||
| 
						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 
						A | ||
| 
						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 |||
| 
						主题 | 
						考试内容 | 
						要求 | |
| 
						物质构成的奥秘 |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 
						1.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 
						B | 
| 
						2.物质的分类:(1)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 
						B | ||
| 
						(2)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 
						C | ||
| 
						(3)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 
						A | ||
| 
						3.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 
						B | ||
| 
						微粒构成物质 |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什么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含常见原子团) 
						(3)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 
						A 
						A 
						B | |
| 
						(4)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 
						C | ||
| 
						2.原子:(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密切关系 | 
						A 
						A 
						A | ||
| 
						3.微粒关系:(1)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3)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 
						A 
						A 
						B | ||
| 
						认识化学元素 |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 
						B | |
|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 
						B | ||
|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 
						A | ||
| 
						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 
						A | ||
|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 
						C | ||
| 
						物质组成的表示 | 
						1.化合价:(1)知道常见元素(根)的化合价 
						(2)能应用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 | 
						A 
						C | |
| 
						2.化学式:(1)认识化学式的含义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能应用化合物的化学式推求元素的化合价 | 
						B 
						C 
						C | ||
|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 
						C | ||
|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 |||
| 
						主题 | 
						考试内容 | 
						要求 | |
| 
						物质的化学变化 |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 
						1.能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B | 
|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 
						B | ||
| 
						3.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 
						B | ||
| 
						4.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 | 
						A | ||
| 
						5.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 
						B | ||
| 
						6.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 
						A | ||
| 
						7.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 | 
						C | ||
|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 
						1.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 
						C | |
|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 
						C | ||
| 
						3.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A | ||
| 
						质量守恒定律 | 
						1.质量守恒定律:(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 
						B 
						C 
						C | |
|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C | ||
| 
						3.化学方程式计算: 
						(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计算 
						(2)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含有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计算(杂质不参加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简单综合计算 | 
						C 
						C 
						C | ||
| 
						4.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 |||
| 
						主题 | 
						考试内容 | 
						要求 | |
| 
						化学与社会发展 |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 
						B | 
| 
						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 
						B | ||
| 
						3.知道化学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 | 
						A | ||
| 
						4.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 
						B | ||
| 
						5.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 
						A | ||
| 
						6.了解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没有等产品 | 
						B | ||
| 
						7.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 
						B | ||
|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 
						1.知道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 
						A | |
|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 
						B | ||
| 
						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 
						B | ||
| 
						化学物质与健康 | 
						1.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碘、硒、氟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 
						B | |
| 
						2.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 | 
						A | ||
| 
						3.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 
						B | ||
| 
						4.初步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 | 
						B | ||
|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 
						1.认识处理“三废”(废水、废弃和废渣)的必要性及一般原则 | 
						B | |
| 
						2.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 
						B | ||
| 
						3.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 
						B | ||
| 
						4.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 |||

|  |  |  |